宝塔区位于陕西省北部,素有“秦地要区”、“塞上咽喉”之称。夏朝时属雍州之域,春秋战国时期先后为狄、晋、魏、秦国所辖,汉朝设郡,隋唐时称延州或延安府,宋朝以后称肤施,民国后改称延安县,1935年延安、肤施两县合并,统称延安县,1937年党中央进驻延安,同年设延安市,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所在地。1949年3月,延安市和延安县合并为延安县,1975年撤销延安县,并入延安市。1996年12月,延安撤地设市,延安市改称宝塔区,是延安唯一的一个区。全区总土地面积3556平方公里,总人口75万,其中户籍人口55万;辖9镇4乡,5个城市街道办事处,320个行政村,50个城乡社区;全境平均海拔898.5米,年均降水量550毫米左右,年均气温7摄氏度,年均无霜期150天。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区、绿色苹果基地县(区)、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、全国绿化模范区、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、全国“两基”工作先进区、全国体育先进区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。 政治地位独特。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,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,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,是全国爱国主义、革命传统、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。 区位优势明显。北承国家级能源重化工基地榆林,南接八百里秦川,公路、铁路、航空交织成网,火车新站、包西铁路复线、青兰高速建成投用,京延、神延、西延铁路直通西安、北京、上海、呼和浩特、包头等地;民航班机可直飞北京、西安、上海、广州、重庆等地;210国道、包茂、延志吴、延延高速公路和地方道路相会其中、四通八达,是陕北地区的交通枢纽。 自然资源富集。矿产资源丰富,已探明石油储量1.46亿吨,占全市石油储量的10.4%;煤炭储量10.83亿吨,占全市煤炭储量的9.8%;天然气储量1000亿立方米,占全市天然气储量的5%;紫砂陶土储量700万吨,占全市紫砂陶土储量的14%,开发前景广阔,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接续地之一。土地面积广阔,土层深厚,光照充足,是全国山地苹果最佳优生区;小杂粮、红薯等农产品品质优良,远销全国各地。 文化特征鲜明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,境内文物遗址和革命纪念地众多,有宝塔山唐代宝塔和宋代石刻、清凉山万佛寺石窟等古遗迹400余处,有枣园、杨家岭、王家坪、凤凰山为重点的十大革命旧址和纪念地180多处。黄土风情文化独具特色,陕北大秧歌深受群众喜爱,信天游、剪纸等民间艺术久负盛名。 经济发展快速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,经济结构日趋合理,2016年,全区完成生产总值255.13亿元;固定资产投资366.32亿元;地方财政收入10.81亿元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.95亿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39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5元。 城乡面貌一新。全力构建“一城六镇五社区”为主的城镇体系,把“拆旧”与“建新”有机结合起来,配合市上搞好新区建设、旧城改造、山体居民下山;河庄坪、南泥湾、青化砭、姚店、甘谷驿、临镇等6个省、市、区级重点镇建设快速推进,康庄、川口、麻洞川、蟠龙等5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形象进度明显;积极响应中省市号召,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 生态环境优美。在全国率先开展大面积退耕还林,累计退耕还林106.8万亩,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80.5平方公里,林草覆盖率提升至68%,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,打造了柳林燕沟、枣园天河、川口马四川等一大批退耕还林明星流域。农林资源丰富,天然次生林达158万亩,木材蓄积量达3.83万立方米。 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区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以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为统领,牢固树立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五大发展理念,积极构建现代产业、新型城镇、公共服务、生态文明、社会治理五大体系,着力打造经济强区、文化名区、红色基因传承区、社会治理创新区、生态建设示范区。 |